市场经济社会某种程度上说便是效益社会,以成败论英雄则是极简单又明晰的游戏规则。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,必须如此;从实践层面看,也确实有效。然而,这里往往有一个问题被忽视,即,在制定效益指标时,有意无意地忽略了“负效益”问题,以至于最后呈现的“政绩”,往往是片面的、偏颇的乃至歪曲的数字游戏,比如人们这几年常常提到的环保和生态问题。你的经济倒是发展了,指标倒是上去了,但是,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后遗症,则需要花更大的投入才能够将这糟糕的屁股擦干净。
湖北对于水库的管理做法,因此显得格外必要。他们的做法是:水库水面管理单位在与养殖户签订的承包、租赁等经营合同中,不仅要对水质保护作强制性规定,而且要求养殖户缴纳水质控制保证金;每年枯水期要进行1至2次水质检测,如果水库水质恶化,养殖经营合同必须终止。
水质恶化,合同终止。这就对了。这,就是注意到了效益增长的同时,有效地遏制“负效益”即负面效应的出现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,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,这就是制度化管理防止“负效益”的得力措施,这就是辩证地现实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实践。否则,一味地单方面地强调生产强调政绩,往往就会以牺牲环保、生态为代价;否则,即便喊破嗓子要求环保和注意生态效益,因为是“软指标”,也会有人置若罔闻,仍然我行我素。尤其是往水里投肥,在养鱼的承包者那里,是提高鱼产量的“得力措施”,换言之,投放的是鱼肥,收回的,可是成倍成倍的银子,诱人的很。怎么办?对此,只能是来硬的,拿硬指标:水质恶化,合同终止!
负效要控制,正效才会得以最大化。这笔账谁都算得清。但好多时候,对于负效应,如若不事先想到、看到,它就会处于“遮蔽”状态。然而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你不注意这负效,不代表它不存在;你有意无意忽略它,它就会“鬼子进村”一般,悄悄地形成气候。我国不少地区环保成问题,生态遭荼戮,就是显例。总以为报表上数字好看了,政绩上去了,就会一好百好。其实不然,环境恶化,直接的,是对污染者的报复、报应,间接的,长远的,是累及子孙,祸及子孙啊。切不可等闲视之也。
不只是环保、生态。做各项工作都会有这个问题。有正效,即会有负效。理想的解决办法是:一开始就看到它,重视它,并制度化遏制之。就像湖北抓水质一样,一旦恶化,就中止有关合同。快刀斩乱麻,不让它酿成大祸,弄得积重难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