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四附详细答案

浙江公务员考试网  www.91test.net  2006-11-20 00:33

   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题四附详细答案

    一、注意事项

    1.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。

    2.作答参考时限:阅读资料40分钟,作答110分钟。

    3.仔细阅读给定资料,按照后面提出的“申论要求”依次作答。

    二、给定材料

    2006年×月×日,某网站就新农村建设话题邀请L院长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。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。(文字未作疏通)

    【L院长】:各位网友好,很高兴来到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新农村话题。

    【轻松一刻】:嘉宾: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”。按您的理解,农业组织化与集体化的区别在哪里?

    【L院长】:农业组织化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。集体是从个体经济变成集体经济,这就是我们当年通过合作化到集体化走过的路。组织化现在说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,带有点合作化的味道,或者是通过龙头企业、市场使它能够进入大市常这个组织化是比较泛的,也可以是组织起来搞合作经济,也可以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,这跟集体化根本不是一回事。集体化是发生所有制的变化,合作化是不必要改变所有制,集体经济是劳动者实行联合,合作经济是生产者之间的联合。

    【北方牧羊】:请嘉宾描述一下新农村是什么样子?

    【L院长】:新农村是我们过去好长时间都提过的。把一个农村改变面貌,那就是新农村。现在提出新农村还有一个特定的含义:是让农民享受整个国民经济进步改革成果,使他们缩小和城镇的差距,中央解决“三农”问题打这么一个包,叫社会主义新农村,把“三农”问题的内容都装在这个“包”里面,这样好目标明确,统一掌握。严格意义上说新农村要论“新”,必须是新的生产方式的载体。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载体。新农村的村民应该是富裕农民,能够提供生产剩余,能给国家交税的,国家用这些税给农民解决生活保障医疗等等。达到这样的水平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。这就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。不要把新农村理解为一个通过建设、规划、盖房子就能解决的问题,它是一个发展过程,它必须使绝大多数农户离开农村。大多数农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,成为城市居民,剩下的农户变成大大小小的农场主,所以新农村是农场主的“社区”,绝不是现在2.6亿农户所居住的地方。不管任何一个口号,任何一个方针,都得符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,我们现在正在现代化的中级阶段,也就是工业化、城市化阶段,要想富裕农民,就得减少农民。不但要减少农民的劳动力,主要是减少农村的人口(农户),这20多年,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也不少,现在有1.8到2.1亿农民在城里打工,但是农户没有减少,不但没有减少,还增加了。1981年大包干结束的时候,中国有1.85亿农户,现在2005年达到2.6亿农户,那时候的户均耕地是10.7亩,现在只有3.7亩了。所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,但是主要是非农收入的增加,户均的农业收入没有增加,按不变价格恐怕比改革前还低。这对于生产方式来讲,是有增长无发展,甚至是负发展。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,加速新农村建设,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城市里面为农民定居创造条件。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头20年的战略重点在城市,不在农村。要使城市变成一个开放的结构,推翻城市里面的社会保障、教育、普通民居这“三座大山”,使农民能够进得去,住得下来。只有几个亿的农民进入了城市,留下的农民才能够住在新农村里。所以我们的新农村不是修几条路,盖几栋房子,打扫打扫街道就能解决的,它的核心就是生产方式。城乡一体化的“体”是生产方式,现在城乡割裂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生产方式并存。城市的生产方式已经是现代化了;农村的生产方式还是小农经济。这两种生产方式不能对接。在着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情况下,农民很难解决自给自足的问题。

    【yuandatou】: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了很多次,这次有什么新内涵?

    【L院长】:这次提的背景和以往的不一样。这次是在20多年整个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,但是这种发展造成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提出的,660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,而农村的变化相对慢了,城乡收入差距比改革前还大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这次主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,构建和谐社会;从解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失衡、两极分化、收入分配不公的角度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它的内容实际上是历来“一号文件”的继续。我刚才说了,不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一个“包”,里面每一个问题提出来都是经过推敲的,都是相当不错的。这个“包”如果理解不好,容易偏出内容,所以这次和历次不一样。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认识和以前有了飞跃;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有了飞跃;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也有了飞跃,在这样新的条件下,要构建和谐社会,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等等一些矛盾所采取的措施。

    【凤尾潇潇】:嘉宾,你所说的减少农村人口,少数农场主,这样的新农村,与资本主义新农村有什么区别啊?

    【L院长】:我们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对日本和韩国的新农村比较感兴趣。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好多人到那去参观访问取经,其实日本和韩国的新农村既不是资本主义新农村,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,它是在两个富裕的国家中,绿色祖国、养活老人、社会保障的特殊形式。因为两国的农业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,日本农业的规模是1.3公顷,韩国大约是1.5公顷。他们现在把新农村建设得就像一个老年公寓,他们种地的装备都已经相当现代化了。但是多么现代化的装备,也改变不了它是小农的性质,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成本是国际市场的5~9倍,用市场经济的概念来说,没有任何生产意义。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体提供剩余价值,提供利润。而这两个需要国家搞补贴,这两国的农民政府给5千到6千的补贴。所以前些日子,在香港关于农产品的自由贸易的谈判,韩国人去了1500人到那闹会,反映了他们的农产品、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,还是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。而我所说的未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是农场主的“社区”。这个“社区”的性质首先是资本主义的,因为它必须提供剩余价值,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剩余价值。但是它不是私人资本主义,不是自由资本主义,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。在这个阶段上,政府通过税收,把剩余价值大部分收归社会所有,用这些税收解决人们的社会保障,而且社会保障不是扶贫的概念,保障到居民能过上体面的生活;因此这种社会保障是纳入财政预算的,带有按需分配性质的,因此有一定的共产主义因素。所以所谓社会主义,就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,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。是介于这两个主义之间,既有按要素分配,也有按需分配。所以我说,社会主义是什么?就像南美的驼羊,既像驼,又像羊,既不是驼,又不是羊,只能是驼羊,驼羊绝不是羊披着骆驼皮装出来的,他们是基因层次上发生了变化。在对一个经济体来说,是分配层次上发生了变化。按要素分配和市场经济对接,社会保障的目标补贴也就是按需分配,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精神。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首先得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。我们既然搞了市场经济,就不要怕资本主义,也不要回避资本主义这个词。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经济,就连我们的国有企业也是国家资本主义,只要劳动力成为商品,货币成为资本,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。

    【Nopro】:新农村建设的困难有多大,如何解决?

    【L院长】:新农村建设说有很大的困难,也可以说是困难非常大,也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困难,关键是能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发展观。要理解了科学发展观,抓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“牛鼻子”,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时间问题,不是个困难问题。空间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,按照我们党的规划,我们十五年可以建成全面小康水平,50年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。在这期间,如果我们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,明确了发展的规律,懂得了只有减少农户,才能富裕农民,才能改变农民生产方式这样的规律,彻底摒弃就地消耗农民的空想,每年转移一到两个百分点的农民,按我们现在的城市状态是没有问题的。我们的问题是要改革,要改革城里的体制,户籍制度下来有所突破,但是最难的是社会保障、医疗教育、住宅。因为现在我们的住宅的流通体制是只卖不租,有利于少数人发财的体制,如果改变了体制,土地不搞批租,只搞年租,住宅的价格就会降下来,租金也会降下来。而我们现在真正给我们农民工,给我们当代产业工人所住的房子还没有盖,还没有动工。现在我们的住宅价格,不用说农民工买不起,租不起甚至也住不起,按照他们的收入连物业费都交不起,而这样的流通体制问题是我们的政策问题。只要在“十一五”时期改变了我们的住宅流通体制,补上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、公共品这一课,应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每年一两个百分点向前推进,是没有问题的。如果不改,那就是遥遥无期,说说而已。

    【左得出奇三世】:嘉宾:你觉得中国农村建设难以搞好的根源何在?

    【L院长】:中国农村难以搞好的根源还是在我们决策部门的观念没有真正改变。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我们现在工业化、城市化的速度是相当快的。但是由于我们决策部门没有抓准中国特色,因为中国农民太多,不能都拥到城里来,所以一直力图就地消化农民,而实际上就地消化不了,越消化越多,我们曾经有过四次较量:第一次是以粮为纲,全面砍光,农民搞什么都是资本主义,不让搞。小平同志主持改革开放以后,就放开了多种经营,这本来是一个大好事,但是前面加了四个字“离土不离乡”。离土不离乡结果是村村点火,村村冒烟搞乡镇企业,再一次分散工业化,占了很多耕地,造成了很大的污染,最后好多农户乡土都不离,农业成了农户的结业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又进一步提出,“小城镇大战略”,这个意图非常明确,叫农民不要进现有的城市,现有的城市率先现代化,农民自己在那里“化”,结果还是不灵,建了4万多个小城镇,也没有瓦解“农工潮”,现在农工潮每年1.3亿。实践证明“农工潮”走的路线,不进小城市,中小城市进的也很少,呼啸而过直奔大城市。这就说明了,只有城市化,而且是农村人口城市化,才能解决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问题。我们对农业不能再“好行小惠,言不及意”,给一点好处维持几年,这不解决根本问题。最根本解决问题,就是减少农民,消灭小农生产方式。

    【学生家长】:嘉宾好,新农村建设,中央是不是确定华西为样板?

    【L院长】:这个我不知道,但是我对华西是高度评价,它是真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,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农村不能再走它那条路了,因为已经错过了时机。当年大包干的时候,农村经济搞不好的罪过,都怪集体经济,把集体经济瓦解了,这是战略性的失误,只有吴仁宝采取了“外圆内方”的政策,把集体经济保留下来了,所以华西走的一条路线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。但是由于我们大包干这“一刀切”,几乎粉碎了农村的农业集体经济,现在我们的外部环境又是一种全方位的市场化条件,再重新走集体经济的道路,那只有少数领导干部很强的地方才有可能,大多数不能了。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,重新实行市场经济的原始积累,分化农民,一部分农民进城,一部分农民从小农,变大农,最后变农场主。

    【黎莘】:新农村建设应该扭转农业生产投入不足。现在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欠缺,嘉宾认为是不是?

    【L院长】:农业生产投入欠缺得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系。按照当前的发展阶段,我们中国农业的机械设备、种子、农药、花费投入量已经不少。它的问题是制度投入不够,核心是土地制度必须变,土地制度不变,分地这么零散,使机械化、科技化都解决不了的问题,科技兴农,得先讨论兴什么样的农,绝不能兴小农,只能兴大农。所以现在要说投入不足,就是说,农田基本建设和以前比是相当的不足。为什么?是农业生产方式出了问题。几乎大包干,包到哪里,农村土地破坏到哪里,树砍到哪里。现在这个事只能落到国家的肩上,由政府组织和投资兴建大型地农田水利建设。

|网站导航|联系方式|网站帮助|隐私说明|

建议使用:1024*768以上分辨率,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

版权所有: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,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