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河专家深度解析2006年申论真题

浙江公务员考试网  www.91test.net  2006-10-19 00:28

    一.考试概况
    2006年的申论考试,考生的普遍分数较低,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材料阅读量的陡然增大,达到8500字,而且由于材料是以网络访谈的形式出现,中间穿插了大量网友的发言,逻辑顺序显得比较混乱,这无疑对阅读速度造成了很大影响,阅读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增加。其实,就题目本身而言,难度并不大,比如第一题是要求概述丁部长的谈话内容,然后第二题接着问网友发表的帖子那些与丁部长不一致,两者有着直接关联,某种意义上说,概括总结成为2006年申论的重头戏。

    二.2006年申论四大特点:
    1.材料阅读量大,材料形式新颖,采用了一组网络访谈的材料,跳跃性大,随机性强,材料内容比较混乱,比较难梳理;
    2.第一题,在要求考生概述丁部长的谈话内容时,对角色的设定是“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”;
    3.对材料的概括总结成为考察重点。其中,第二题要求对找出与丁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,并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,这实际上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概括题,需要考生从材料中寻找,整理,理解,归纳几方面各自的观点,并比较其中的差异。但是,这些观点的表述形式各异,有些观点是通过具体事件来阐述,穿插在材料中,导致整理难度的增加;
    4.第三题要求写一篇文章,但规定了文章的内容核心是“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”,在提出对策题已基本上不再作为独立题型的今天,文章的写作主要以提出对策成为主干和核心。考生不必再担心当题目既要求提出对策,文章写作又要求具备对策方面的内容时所产生的重复性隐忧。

    三.参考答案
    1、概述内容要点提示:

    突发公共事件不是一般的事故,它是指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、财产损失、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。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,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速度很快,而补偿机制、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,加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,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和框架体系,有效的保护了人民的生命、财产安全。

   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靠政府。首先,政府应发挥动员能力,有效协调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应对;其次,政府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,以保证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,有一整套工作原则、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等;再次,国家要有一定的财力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;最后,政府应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。同时,针对公民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普及性尝试教育。在自然灾害面前,作为公民应当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尽一个公民的责任。对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,各利益集团应以大局为重,处理好利益矛盾。

    2、要点提示:

    (1)、网友甲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是海啸、地震、火灾、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。而D部长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。

    (2)、网友丙认为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,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,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。而D部长认为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,与国家是否强大有一定关系,关键是看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动员体制。

    (3)、网友己认为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,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。而D部长认为关键是政府应建立应急预案,以保证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,有一整套工作原则、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。

    3、 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,提出自己的意见。要求写出一篇1000-1200字的文章。
    (一) 论点 (怎么了)
    1、 从材料涉及的典型事件提起;
    2、 引出公共安全的重要性(安全、稳定、发展)
    (二) 论据(为什么)
    1、 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;
    2、 没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;
    3、 归根到底,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
    (三) 结论(怎么样)
    1、 收束全文,强调、深化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性。
    2、 最根本的对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,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,从源头上解决公共安全问题。具体来说:
    (1) 领导重视,把公共安全作为大事,常抓不懈;
    (2)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通过报纸、电视等媒体,介绍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常识,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;
    (3) 建立全国性的预警机制;
    (4) 各单位、各部门要相互协调,理顺关系,消除体制性障碍;
    (5) 为减少和防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,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、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、国家宏观调控与引进市场机制的关系。3922
    (6) 建立健全关于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法规。对负有相关责任的领导干部,要严厉惩处。有的给予党纪、行政处分;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。

 

|网站导航|联系方式|网站帮助|隐私说明|

建议使用:1024*768以上分辨率,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

版权所有: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,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-1